拥有470万粉丝的知名汽车博主闫闯,近日在微博上的一番表态引发车圈震动。他转发了一位小米YU7车主的投诉内容,并直言:“我的YU7昨天已经卖了,我以后就不碰小米产品了。”
事情起源于一位YU7车主在网上发文称,车辆在经过不平整路面时,后排左侧会传来类似“小铁珠快速撞击塑料片”的异响。车主花费大量时间排查,却始终未能找到问题根源。而闫闯在次日便转发该博文,并公布自己已卖掉YU7,宣告不再接触小米产品。
闫闯并非一直如此“反感”小米汽车。此前,他还是小米汽车的积极支持者,先后购入小米SU7和YU7,还制作了相关评测内容。然而,他也曾吐槽小米SU7的提车体验是他接触过的品牌中最差的,与小米工作人员沟通的过程更是“气炸”。如今从力挺到决裂,态度转变之大令人咋舌。
闫闯此次公开与小米“割席”,主要针对小米汽车几大饱受争议的问题:其一,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选配件加价高达4.2万元,可经车主实测,所谓“双风道高效导流”功能效果不佳,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,也未能产生显著下压力。尽管小米提供了改配服务及积分补偿,但仍难以令众多车主满意。
其二,小米YU7上市后,一款售价169元的车载磁吸纸巾盒引发热议。雷军直播回应称该纸巾盒能满足极端环境稳定性需求,符合“车规级”标准。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YU7所使用的高通骁龙8 Gen3芯片却是手机同款消费级芯片,这让消费者难以接受。
其三,今年3月,三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汽车在不当使用NOA功能的情况下,撞上水泥护栏不幸身亡。这起事故将小米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争议推至风口浪尖,小米被指在SU7上过度夸大智驾功能,误导部分车主将智驾等同于全自动驾驶。
闫闯强调与小米“价值观不一致”,核心就在于对产品品质与用户安全的态度。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在缺陷率、供货稳定性、产品一致性等方面要求天差地别,这是汽车安全的基本保障,然而小米此举被指漠视这些关键因素。
舆论对于闫闯的表态看法不一。部分人认为他敢于批评头部企业,为广大真实车主发声;但也有人猜测,他可能因未获得小米合作机会,企图借此制造话题、蹭取流量,且有人指出其发表批评言论后,视频流量确有明显增长。
闫闯表示,自己不满意的不仅仅是产品配件或硬件问题,更多的是小米品牌的态度、承诺的落地情况,以及对用户尊重的欠缺。毕竟用户购车,买的不仅是车辆本身,还包括信任、售后、体验与品质。而闫闯从提车开始的一系列体验,失望远多于惊喜。车评人与品牌方“翻脸”的情况在车圈并非首次发生,每次都会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。这也警示众多品牌,不能只注重产品宣传,忽视用户感受,一旦硬件宣传远超实际体验,过度营销终将反噬自身。
散户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